2009/03/10 中央社 回顧台北港建港歷史,台北港原名淡水港,位在淡水河出海口南岸,也就是在台北縣八里鄉至林口鄉近岸海域,是台灣北部地區風力、海流、波浪、潮差等海象環境較為緩和的海域,且海床平緩、水深適中,是闢建大型港灣的合適地點。 台灣北部雖已有基隆港,但腹地有限,貨櫃船只有近洋航線;台北港港區範圍超過3000公頃,是基隆港的5倍大,除聯外道路外,全部以填海造陸取得土地。 台北港初期原本只計畫建兩座碼頭,供東砂北運,陸續有油品、汽車、煤碳散貨在台北港裝卸;後來因考量遠洋貨櫃都須經過高雄港進出,為解決貨櫃在南、北陸上拖運造成的成本及污染問題,民國88年時,台北港被定位為國內商港;民國93年再公告為基隆港的輔助港,同時也成為國際港口。 要成為國際港一定要有貨櫃碼頭,民國92年政府決定以 BOT方式興建,引進民間資金及效率,由長榮、萬海及陽明三家海運公司合組「台北貨櫃碼頭公司」取得貨櫃儲運中心的興建、經營權,花了 5年多時間先興建完成兩座碼頭,另五座預定在民國 103年11月前陸續啟用,總投資金額新台幣203.3億元。 台北港的地理優勢,也讓台北港有了貨櫃碼頭後,發展前景可期;交通部長毛治國指出,台北港位處遠東與北美、遠東與歐洲的遠洋航線要衝,接近中國大陸華東、華中地區,又緊臨台灣最主要的貨源區台北、桃園及新竹,貨櫃儲運中心營運後,可紓解貨櫃南北拖運問題。 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董事長陳朝亨說,以往南北貨櫃拖運數量約100萬TEU,經費約40億元,有了台北港貨櫃碼頭,將減少航商貨主的內陸運輸費用,相對提高競爭力。 上午的啟用典禮上,長榮海運的「長團輪」就載運了 5000TEU的貨櫃準備前往美國洛杉磯,象徵台北港起飛,北部的貨櫃可以不再南北拖運,未來可一步步建構台北港的全球航線網路。 配合發展台北港,交通部特別斥資 266億元興建及拓寬兩條聯絡道路,也在今天啟用,從八里到台北市只要30分鐘,到桃園機場也只要25分鐘,所有進出港區的貨櫃車或其它車輛,都不必穿越市區,就可連結國道 1號高速公路及西濱快速道路,讓台北港成為台灣最有條件發展海空聯運的港口,也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樞紐。 |
- Mar 11 Wed 2009 01:30
台北港起飛 帶動台灣經濟發展新樞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