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陳欣文/台北報導】 透過銀行電話行銷人員買醫療險或是意外險雖然方便,但是許多消費者都容易因為對方的行銷話語,而忽略自身權益,例如醫療險是定期險還是終身險?若是定期險有沒有保證續保?以及後續理賠服務品質可否確保? 電話行銷保險,因為時間短,所以通常銀行的人都會採取重點方式說明,例如,多強調醫療險的日額理賠金額、意外險的理賠金額,消費者也多只想到一天幾十塊錢,住院的話可以有好幾千,覺得划算就投保了。 其實大多銀行通路銷售的都是簡易型的保險商品,因此醫療險多屬於定期險,保費比終身醫療險便宜,但是因為是1年1約,很可能在今年有理賠紀錄之後明年就不讓保戶續保了,到時候又得用更高的年紀去跟保險公司買,加上之前有病史,就有保費變貴和被拒保的風險。 因此,民眾在投保醫療險之前,一定要先問清楚,是屬於終身醫療險還是定期醫療險,若是定期醫療險的話,則還要進一步追問有無保證續保。壽險顧問表示,如果沒有保證續保的話,建議沒有任何醫療險規畫的民眾,應以終身醫療險作為優先考量。 另外,和保險公司業務員買保險,起碼和業務員有一面之緣,知道以後理賠服務可以找誰,或是透過保險公司0800的服務電話也不怕求之無門。但是透過銀行電話行銷買保險,可能只記下服務人員的員工編號,服務人員離職時候也不知要找銀行還是合作的保險公司?後續理賠的品質比較無法掌控。 對此消費者質疑,銀行業者表示,會推出保單通常不是自己成立保代公司,就是有合作的保險公司,保戶的理賠權益不會受到影響。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