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保險的買氣銳降,很多業務員感嘆景氣冷到不行,而且看起來要等到回溫還得苦撐一陣子。
不能否認,全球經濟是否回溫、保險公司的經營是否安全、自己未來的收入是否穩定,這些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疑慮與不安,都變成現階段民眾購買保險的心理障礙。這些顧慮甚至遮蔽了「保險是解決不安與對不確定性的疑慮最重要的工具」的特質。
當然顧慮不會憑空而來。若要回頭看保戶為甚麼突然被買保險「嚇到」,前幾年大賣的投資型保單與連動債保險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保險的功能不僅從保障被擴張到投資,甚至只靠談投資報酬率賣保險。事實上,在全球股市大好的前幾年,保戶與業務員、保險公司也的確共渡了一段「三贏」的快樂時光。
而隨著金融海嘯鋪天蓋地而來,投資型保險與連動債的客戶發生巨額投資虧損、業務員遭客戶責難、新業務進不來、業務員與保險公司的收入銳減,這些保戶、保險業務員與保險公司也同時變成這一波金融危機的受害者。
但話說回來,除了不曾從事任何投資的人,這幾個月來,誰沒有或多或少遭受損失?
看看股票就好,從520到本刊截稿日止計158個交易日,台股指數跌幅已近5成,市值從24.95兆元掉到11.69兆元,830萬股民平均每人損失近160萬元,以158個交易日來算,平均每個投資人一天減損1萬元!
只是,本來保險可以不必跟投資綁在一起的。只買單純保險的保戶,既不會從保單賺到錢,也不會因為股票、基金、連動債虧損而慘賠。如果在這個時候,一竿子打翻一船保險,只要是保險就拒買,那可絕非明智之舉。
翻開社會新聞,不難發現越是不景氣,天災人禍總是隨之增長,帶來的傷害或損失仿如雪上加霜;更糟的是有些服務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例如醫療。這就是不景氣、沒有錢,卻更要需要保險的道理。
如果擔心保險公司倒閉所以不敢「進場」買保險,那無異因噎廢食。如果了解保險保障是沒有其他任何機制可取代的,那剩下的就是好好選一家公司。
很多人說,不景氣,現金是王,其實兼具所繳保費不會縮水以及急需時可以及時變大這種魔術效果的保障型保險才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