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供短期生育補助措施 誘因不足效果有限
其實台灣少子化趨勢日益嚴重,政府並非沒有看見,不但中央政府積極提供讓民眾願意生育的誘因,推出發放幼兒教育券、醫療補助、托育補助、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措施。受僱者不分男女,還可請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假;地方政府也紛紛砸下重金,包括新竹縣市、嘉義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多個縣市,都發放生育補助津貼,目的都是協助民眾減輕養兒育女的沉重負擔,只是效果依舊不彰。學者分析認為,政府鼓勵生育措施都屬於短期補助,但是教養小孩動輒就要花費數10年的時間與金錢,因此這些措施對提高民眾生產意願的幫助,其實相當有限。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王雲東:『(原音)實質上,如果母親請的話大概也只能請半年,那半年之後,小孩的養育、教育費用還是要由父母負擔,所以這是一點點誘因,但不是很大的誘因。另外,生育津貼部份來講,會有一些效果,但是我們還沒有全面性發放生育津貼,是各縣市依據自己的狀況與財政來考量。』
◎活絡銀髮族人力再利用 減少社會負擔
除了少子化的問題,台灣人口結構要面臨的問題,還有65歲以上退休人口不斷增加的老年化問題。同樣是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民眾的平均年齡已經逼近80歲,老化指數衝上65%,超越鄰近的韓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極有可能在2017年銀髮族人口比例達到總人口的14%,讓台灣步入高齡社會。比起回復生育率需要經過1到2個世代的努力,經建會認為,如何有效再運用銀髮族人力,更是不可忽視的課題。有鑑於台灣教育日漸普及、醫藥又不斷進步,許多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齡,依舊身強體壯、又擁有專業知識,因此政府應成立「高齡者人力資源中心」,讓銀髮族重回職場自給自足,減輕社會福利負擔。范瑟珍說:『(原音) 高齡者其實以後的教育都是很高的,希望這些人變成一個智庫,一方面專業能夠傳承,一方面我們也希望當勞動市場缺乏這些專業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引導這些專業的人力可以再回到職場來。』
對照鄰近的日本、香港與歐美國家,少子化與高齡社會都是不可逆轉的社會現象,惟有持續擴大生產誘因與活化銀髮族人力再運用,才能減少青壯勞動族群擔負撫養人口老少兩端的重責大任。